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马铃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!良种良法快速推广

    信息发布者:mgn3796
    2017-12-24 23:13:00    来源:云南农业技术推广网   转载


   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,营养丰富,粮菜饲兼用,加工用途多,产业链条长,增产增收潜力大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,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不可逆转,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粮食安全,促进农民增收,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为加快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,特制定本规划。

    一、发展现状

    (一)面积产量稳定增加

  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,“十五”期间,我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7015.9万亩,比“九五”期间增加787.2万亩,增幅12.6%。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645.5万亩,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4.2%,比1996年增加1041万亩,增幅18.6%。随着面积增加,产量也呈稳定增加趋势。“十五”期间,年均鲜薯产量7019.6万吨,比“九五”期间增加1076.4万吨,增幅18.1%。2007年鲜薯产量6479万吨,比1996年增加1179.4万吨,增幅22.3%。

    (二)良种良法快速推广

    近10年来,我国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应用步伐加快,全国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10多个,目前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50多个。到2007年,年生产微型薯约4亿粒,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左右,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25%。

    各地探索出许多适合当地自然、气候、土壤和经济条件的耕作模式和栽培技术,如北方地区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,以及地膜覆盖结合优质种薯、种薯处理、平衡施肥、病虫害综合防治、膜下滴灌等旱作高产栽培技术面积逐年扩大;中原地区推广早熟马铃薯与粮、棉、瓜、菜、果等作物间套种和早春地膜覆盖、小拱棚、大棚栽培等技术;西南地区改中稻、玉米或马铃薯一年一熟,为中稻-稻草覆盖秋马铃薯/免耕油菜、春马铃薯/玉米、马铃薯/玉米/甘薯等间套复种,大力推广免耕栽培等节本增效技术;南方地区利用冬闲田,在中、晚稻等作物收获后增种一季冬马铃薯,形成中、晚稻(菜、再生稻)-冬马铃薯等种植模式,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、稻草包芯栽培等轻简栽培技术。

    (三)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

    我国马铃薯栽培形成了区域相对集中、各具特色的北方一季作区、中原二季作区、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等四大区域。北方一季作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、吉林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,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、山西北部、内蒙古全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北部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全部和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。本区为我国马铃薯最大的主产区,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9%左右,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。中原二季作区主要包括辽宁、河北、山西3省的南部,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和江西等省。本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%左右。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主要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西藏等省(区、市),湖南和湖北西部地区,以及陕西的安康市。本区是我国马铃薯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一,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9%左右。南方冬作区主要包括江西南部、湖南和湖北东部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海南和台湾等省(区)。本区利用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,在出口和早熟鲜食用方面效益显著,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,且有较大潜力,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%左右。

    (四)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

    随着我国马铃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,加工业迅速发展,贮藏运销能力和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。

    目前,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约5000家,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近140家。全国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,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70余家,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和西南的云南、贵州等14个省(区);全粉年加工能力10万吨左右,加工企业近10家,主要分布在内蒙古、甘肃和山西等地;薯片薯条年加工能力25万吨,加工企业近40家,主要分布在北京、哈尔滨、上海、广东、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;粉丝粉皮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,加工企业零散分布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南等地区。

    为保障市场供应,提高贮藏质量,内蒙古、黑龙江、河北、甘肃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种薯贮藏库,总贮藏能力达200万吨以上;北方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兴建开始起步,各类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%以上;大型加工原料薯贮藏库主要由企业建立,总贮藏能力在100万吨左右。

    近年来,各马铃薯主产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,走“公司+合作组织+农户”的路子,对农民进行培训,提供产销信息,实行订单生产,促进了马铃薯产加销的有效衔接。2007年,全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00多个,订单生产面积超过1500万亩。

    二、发展前景分析

    (一)市场供需分析

    1.国内市场:消费需求增加,未来供需偏紧。随着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断提高,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,马铃薯消费量逐年增加。年人均鲜薯消费量由2000年的14公斤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31公斤,增长了1倍多。按未来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公斤推算,每年将增加马铃薯消费量1000-1200万吨。

    马铃薯除作为粮食、饲料和蔬菜外,还广泛用于食品加工、纺织、印染等行业。近年来,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快速发展,对原料薯需求快速增加。2007年,共需加工原料薯1576万吨左右,缺口达1040万吨,占总需求量的66%。其中,需淀粉加工原料薯1400万吨,缺口1000万吨,占需求量的71%。2007年全国冷冻薯条生产量不到7万吨,缺口达6万吨左右。

   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,尤其是随着脱毒种薯的推广,对种薯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。按2007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6645.5万亩,需脱毒种薯950万吨左右,实际供应量仅350万吨,缺口约600万吨。预计2015年,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1.2亿亩,种薯需求量将超过1500万吨。

    2.国际市场:贸易快速增长,出口前景广阔。目前,世界马铃薯贸易主要发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之间。世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,与1996年相比,2005年世界马铃薯贸易额由77.42亿美元增加到115.24亿美元,增幅48.85%。其中,鲜薯贸易量由1440.74万吨增加到1785.01万吨,增幅23.9%;冷冻制品贸易量由402.71万吨增加到847.33万吨,贸易额由31.02亿美元增加到62.02亿美元,增幅分别达110.41%和99.94%;马铃薯粉贸易量由45.39万吨增加到64.8万吨,增幅42.76%。海关统计数据显示,2000-2006年,我国年均进口马铃薯及产品85.6万吨,占世界进口量的3.44%,主要从美国、加拿大和欧盟进口冷冻制品和淀粉等;年均出口53.2万吨,占世界出口量的2.34%,主要向马来西亚、俄罗斯、日本、韩国等周边地区出口种薯和商品薯,出口额由2000年的0.1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0.91亿美元,年均增长42%。我国在马铃薯淀粉、种薯和鲜薯等方面出口前景广阔。

    (二)竞争力分析

    1.资源优势明显,增产潜力大。我国地域辽阔,气候类型多样,马铃薯具有生育期短、适应性广、耐旱耐瘠薄等特点,从南到北一年四季均有种植。北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、南方开发冬闲田、西南发展间作套种、中原扩大早春栽培,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潜力在5000万亩以上。同时,我国马铃薯亩产长期徘徊在1000公斤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6公斤,与发达国家(3000公斤左右)相比差距更大,通过良种良法等配套技术措施,亩产水平可以提高到1250公斤以上。

    2.比较效益突出,增收潜力大。2005年我国马铃薯亩纯收益和收益率分别为503.03元和66.45%,高于稻谷、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,比效益较好的稻谷高310.32元和27.39%。尤其是中原、华南及西南地区早熟马铃薯上市时间正值蔬菜供应淡季,价格优势明显。同时,我国马铃薯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,具有明显的成本、价格和效益优势。

    3.区位优势显著,出口潜力大。由于受可耕种面积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,我国周边的日本、韩国和东南亚国家,一直都是马铃薯种薯、食用鲜薯和马铃薯加工制品的进口国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越南、泰国每年需进口种薯3万吨,日本每年需进口薯条27万吨。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马铃薯出口的潜在市场,与西欧、北美等主要马铃薯输出国相比,我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。

    (三)制约因素分析

    1.自然因素。我国现有马铃薯主产区多为土地贫瘠、水资源缺乏、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,60%以上马铃薯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山区和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造成单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,同时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。

    2.技术因素。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,全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%左右,发达国家多在90%以上。栽培管理水平落后,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耕作方式粗放,在应用现代栽培、管理技术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大,如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仅为1%,而发达国家多在80%以上。优质专用品种短缺,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,专用薯比例仅为6.5%左右,而发达国家多在50%以上。贮藏技术和方法落后,贮藏损失超过15%,而发达国家均控制在8%以下。

    3.社会因素。由于长期以来马铃薯被视为“小杂粮”,重视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,科技支撑体系薄弱,成果转化和技术普及率较低。传统的“小、散、弱、低”生产局面,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,组织化程度低,种植规模小,生产效率低下。种薯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,未形成标准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和合格证制度,种薯质量难以保证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